第二十六章 水能覆舟 亦可载舟 上 (第1/2页)
代王府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动工,以应天皇宫为蓝本营建,总占地二百八十五亩,南北长二百一十丈,东西宽七十八丈。
其中大小宫殿二十几座,房屋八百余间。殿宇深邃,回廊曲折,廊庑连接,屋宇错落,极尽王家气派。
就是这样一座前后有十一任代藩在此生活和处理政事,奢华不输于皇宫的王府,最后随着朱传㸄的死,藩王之治宣布告终,硕大的宫殿被留守大同的闯军所掳掠霸占,早就空空如也。
若是有文官在,夺回大同后,定然会劝谏崇祯搬进代王府,这样可以向百姓传递一种朱家皇权恢复的讯号。
但崇祯自己对此不以为然,这类皇权象征一律被他归纳为虚头巴脑的事情,相比之下他更注重事物的实际作用,这才有了大手一挥,将几万难民安置进王府的想法。
崇祯下令,姜瓖执行,身为武官自然不会像文官一样思考问题,在把全部难民赶到王府内各门之间的空地,安排了士兵把守后便不再理会,至于说崇祯给他叮嘱的登记造册、妥善安置之事忘的一干二净。
在姜瓖看来,左右不过一群贱民,放他们进来已是仁至义尽,陛下简直多此一举。
尽管王府已不复当年恢弘,但在普通老百姓的眼中,仅仅是四周的朱墙就已经高不可攀,这辈子能进来这一次,就算投对胎了。
空地上也无遮挡,数万人就这样淋着雨聚坐一团。有的人是推了车出来的,车上放了被褥茅草,便想了办法将一些农具绑着立在车旁,把被褥摊开覆在上面,再铺一层茅草,简简单单有了一小片可以避雨的地方。
那没地方避雨的人呢?批蓑撑伞,再惨点的,淋着雨一言不发坐在地上,世道艰辛好像已经习惯。
有个满头鹤发的老头站在自家搭的车篷下,手里拿着旱烟袋,忧心忡忡地看着周边淋雨的村人,有个娃娃脸冻的铁青缩在大人怀里。
老汉将烟袋在车轱辘上敲了敲,冲着旁边躲雨的儿子说道:“铁生,跟爹走。”
铁生环抱着手臂上下搓动,这样身子能暖和些,“阿大,雨还下着呢,额不去。”
“个球娃子的,找打!”
铁生大腿上被老汉踢了一脚,这才不情不愿的跟着走出篷子,只觉得雨打在身上可冷,不晓得老头子非要出去干啥。
老头领着路,走在前明,嘴里念叨着:“再这么淋下去,得死人了。”
走了好远,直到两人身上衣服湿透,这才在大门处见着看守的士兵。
“慢着,你俩要作甚?”士兵用枪尖点了点,示意二人停步。
本来再走得近些,进了大门底下就淋不着雨了,可看这守兵架势,二人不敢再挪步。
大门上悬有一牌匾,上书端礼门三个大字,兵士们站在遮风挡雨处,老头领着儿子站在雨中,中间不过三步之隔。
老头擦了擦脸上的水,愁眉换笑脸,说道:“额是牛头村的里长,想问问军爷知不知晓上面的大人们接下来打算怎么安置咱们呐?”
“这不是安置好了?去去去,回你自己的地儿去。”
“诶,军爷莫怪,咱就是想问问,雨这么一直淋,不是回事儿啊,大人让咱们进了城,就不管咱们了么。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